Appearance
为什么我不愿意返回家乡县城
越是临近毕业的时候,越是会思虑甚多。
毕业了应该去哪座城市?
去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拼出一条血路来,在出租房里苦苦挣扎数年,突然一夜暴富,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站稳脚跟。下一代成为赢在起跑线上的一代人。
去二线城市慢慢积累,在一个差不多的公司,干一些还能凑合过的去的工作,虽然每天面对领导低声下气的,但是仍然面对未来有一线憧憬,毕竟房子的首付掏空六个钱包也能够勉强上车。
回家乡县城里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体制单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努力,一点点的在县城里做到中产阶级甚至以上,县城里有父母留下的人脉,有不需要太费劲就能买下的房子,有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人。
你会怎么选?
我的选择是去二线城市!
为什么?
当然我的首选肯定还是一线城市,原因是因为那儿虽然竞争压力巨大,生存压力也大,但是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或者换句话说拥有更多做梦的机会。我之前出差去北京,出了北京南站坐上前往中关村的10号线,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北京好大,而是地铁好旧,人好多,不太符合我一个乡下孩子对北京的固有印象。
后来出差住在海淀,每天都做10号线往返,每次上车都是被拥挤的人潮推着向前走,被人浪推向更深的车内,我站在车厢里,看着周围的人群,让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鱼篓里面的鱼,鱼篓在淅淅沥沥的淌水,我躺在同伴的身上,瞪着眼看着天空,彷徨的张开又闭上嘴,仿佛在呼吸着空气,又像是发出无声的求救。
我在那一刻非常讨厌一线城市,非常非常讨厌。这是一座不属于我的城市,他始终看待我如同一个过客,从不把我当成自己人,但其实我自己也并没有把这座城市当成家。他只是我的一个中转站,一个挣钱的场所,一个陌生的城市,仅此而已。
但是他的机会确实是太大了,相较于下面的城市,一线城市对于年轻人的虹吸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一个二线城市可能小公司里几十号人找不到一个硕士,但是在一线城市可能街角咖啡店坐着啃面包的就是博士。每个人都憧憬着能在这一线城市搏下一席之地,但是大多数人都梦碎雨中城市的公交车站下,或是站在昏黄的灯光下斥骂命运的不公,最后黯然退走。
相较于一线城市的喧嚣,那家乡的县城简直可以用“静谧”来形容。
可能一个发展并不是非常出色的县城,承载着县城里几十万人口的生机,他是如此的胸怀宽广拥抱着每一个从一线城市黯然神伤的年轻人,但是他又是那么的冷漠,县城里混的非常出色的人们总是那个圈子的人,数十年了从未变过。
一个在一线城市可能搏出一线生机的博士理想中应该是在县城“降维打击”,但其实呢?你可以看看他真的能在县城做到如鱼得水吗?其实答案非常的明显。有人有关系这是铁律,所以你一个空有一身知识的人为什么的能混得开?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么说你是不是太愤世嫉俗了。不不不,我绝无此意。相反我相当认可“你十年寒窗凭什么超过人家几代人的积累”,当然我也并不是认命,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成功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金钱、地位、家庭、背景、成长环境、贵人相助、社会风潮、世界环境等等等等,用通信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熵”太多了,想要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可能缺一不可,当然也可能因为一个原因你就成功了。
我想我认识到的第一点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有学识渊博风清气正的家庭,有些人有深厚的背景,有些人长得特别漂亮,有些人不用怎么学也能考的非常好,我想我能做的只有正视这种不公平,才能在诸多的不公平中找到倾斜向我的“不公平”。
县城的小圈子是一潭关系网和人脉网构成的深涧,但是如果我有这种关系,我自然如鱼得水,我也愿意返回家乡。但是我没有,所以我不愿意回去。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之前朋友家买冰箱,竟然也能七拐八拐的找到熟人,一个3000多的冰箱生生便宜了好几百。这真的让我瞠目结舌,属实是增长了我的见识。
施耐庵曾言: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我觉得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属实是金玉良言。
有人可能问,在大城市你也没有关系,没有人脉啊,而且大城市的竞争还这么的激烈,岂不是比小县城更难?
其实不然!大城市自然没有人脉关系给你做后盾,但是他相对公平,公平也是大城市如此吸引年轻人的又一个原因。
其实我心底里也隐隐的有一个邪恶的念头,当我们这些没有人脉关系的年轻人都走出县城,走到大城市,是不是能够反过来破除县城里面僵化的人脉和关系,或者说以不屑的姿态看着曾经那些因为有人脉而返回县城的同学、朋友、亲戚。
形成这种理念我现在倒是觉得是有机会的,首先是有人脉关系的相较于人口总数而言总是小批量(要不人脉也就不值钱了),其次站在大城市能拿到的钱和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资源是小城市无法企及的,当我们携资源返回县城,是不是能“降维打击”。哈哈,恐怕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罢了,你看人偏居一隅躺平度日,人还看你辛辛苦苦做牛做马只为那碎银几两,得,互相瞧不起了~
闲来无事闲聊两句,嘴上说着无所谓的人才是真正的卷王,希望大家都能在各自的城市越来越好,望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