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建议小公司永远不要做低代码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刮过一阵"低代码"平台的风,各个公司都在做。
上至阿里、腾讯、百度等,下至初创公司都在卷低代码平台,当然也确实卷出了一些成果。
整个低代码平台的业务覆盖范围从比较初级的表单、表格、简单的页面,发展到可视化大屏、报表甚至完整的系统。
当时我们公司其实也在做这方面业务研究,领导在看到业内发展的"盛况"以后,一拍脑袋,表示我们也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于是乎我们也开始做"低代码"平台,终极目标是利用这个平台达到运维人员能够独立交付项目的目的。
其实我在听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就知道结局是注定的——失败!
首先说原因,客户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而低代码平台能够覆盖到的其实不足10%。
再说为什么,如果低代码平台一直跟随客户的需求在迭代,那其实并不会降低开发成本,其实是在变相的进行"定制化开发"。
所以低代码平台在项目的交付过程中变相成为了一个一直在"穷举"需求的工具,而开发人员一直在跟随"穷举"的脚步开发。
更别说这种"穷举"出来的"组件"不但要照顾客户方的需求,还要在平台上考虑通用性。这种"组件"的实现方式会非常复杂,想要系统的"耦合性"低,那必然需要大量的逻辑代码去判断每一种情况。
这就会导致一个BUG改半个月都没啥起色,或许真的不是开发菜鸡,而是系统走错了路。
有时候我们的低代码平台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一碟子醋去包了一锅饺子。
再说回来为什么不建议小公司做低代码。
其实还是上面的原因,首先小公司接触的业务比较局限,很难抽离出行业内都通用的"组件",更不要说做出来的低代码平台了。
再者小公司的技术积累实在有限,咱就是说同样的1W月薪,你是去阿里还是去小公司?
更别说老板招个人扣扣嗖嗖的,总想用2K找个值20W的人才来,你也不想想:凭啥?
最后一点,小公司无法承担试错的成本。做平台是要纯投入的,它和做项目还不一样,毕竟项目是几乎100%见到回头钱的,做平台/产品可不一定。
所以,综上,建议小公司永远不要做低代码。真的要做,也要切准"脉搏",只做非常小的一个"降本"点,或许成功的概率还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