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钱到底是省出来的?还是挣出来的?
最近缺钱了(从来没不缺钱过),可能是最近朋友们聚会,想着不能总让人花钱,自己也大手笔的买了几次单。也可能是最近吃饭上总是不在家做,在外面吃两个人一顿怎么也得个3/40块钱。又或者是最近买东西、享受方面的消费比较多,上个月还去试了试足疗(第一次去,感觉很疼)。反正结论就是没钱了。
但是早晨起来看公众号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展现出来的消费实力,不禁让我一怔,到底我还是穷人。
不过我不禁开始想,我为什么是穷人,他为什么是富人?
难道是我们基因的问题?不是!因为都是俩眼珠子,一个嘴。
难道是父母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有些朋友的父母确实就有钱,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贴补孩子,所以他们比我有钱。这个算了,改变不了~
难道是挣钱不多的问题?是!在一线城市里的收入肯定要比我在二线城市的收入高,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绝对成立的,但是想到一线城市的消费水准和竞争情况,我却并不是很想去。
难道是不会省钱的问题?是!我发现有些朋友是真的会省钱,甚至我还在豆瓣上找到过xxx省钱小组,竟然有大神省下来一套房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现在问题就出来了,钱到底是省出来的还是挣出来的?我们怎么能成为有钱人?或者说相对有钱些。
就我目前的社会经验和观察周围稍微显得富贵些的朋友们得出一个大体的结论:钱,既是省出来的,也是挣出来的。但是大多数都是挣出来的,靠省钱变成有钱人的很少。但是不会省钱的,在变富以后的必然会再度穷起来。
为什么钱是挣出来的?
如果把个人的资金比做一个蓄水池,那么挣钱就是在往这个蓄水池里注水,花钱就是让蓄水池淌水。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可以默认为蓄水池里的水是0,在不指望父母的前提下。我们毕生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让池子注满水,没有注水这个环节,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只要是能保证蓄水池里一直是注水量大于出水量,那池子里的水一定会慢慢的涨起来,这个道理非常浅显。(PS:好像初中的数学题)
为什么钱是省出来的?
还是拿这个蓄水池举例,即使我们挣钱再多,注水量再大,如果这个池子一直在哗哗淌水,或者说这个池子连个沿都没有,那蓄水池里的水怎么也不会涨起来。甚至注水速度和出水速度相等都不行,那样池子里只是有水流过,而并没有被储存起来。更不要说还有些朋友直接借贷、信用卡、花呗等等,这无异于是把池子直接挖穿了。
我妈一直告诉我的一个道理:钱谁都会花,但是不一定谁都会挣。前一段时间我看朋友在晒出游的照片什么的,感觉也是很羡慕,想要出去转转,也旅旅游,也潇洒潇洒。但是当回到家里,冷静下来,我却又觉得这种想法不一定对。花钱固然潇洒,但是当面对每月的房贷车贷,面对越来越苍老的父母,面对幼年的孩子,面对你家庭里需要钱的每一个瞬间,其实存钱倒显得没有那么狼狈,至少在被账单追问的时候不显得仓皇。
可是一味地存钱真的好嘛?
钱其实本质上是代表的社会资源,拥有的钱越多,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越多。我们在消费的时候本质上就是在购买社会资源,冬天买的暖气,是热力厂供应的,花钱购买的是热力资源;夏天买的雪糕是冷饮厂供应的,花钱购买的是原材料和冷饮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服务;甚至我们买的游戏皮肤也是游戏公司工程师们付出时间做出来的,花钱购买的是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当钱躺在存款账户里,他就仅仅是钱,而不是社会资源。也就是说,钱只有花出去了才是真的“钱”,没有花出去的仅仅是一种储备罢了。而且钱还会贬值,虽然在某个特定时期可能违反这个原则,但是总体上是绝对符合贬值原则的。
社会创造的总体财富肯定是正向增加的,而反之你账户里的钱是绝对不变的,而社会资源是社会的总体财富。所谓分母(社会财富)越来越大,分子(账户储蓄)不变,商(社会资源)必然越来越小。
所以我并不赞成钱都躺在账户里,一味地存钱,绝不花钱。那样钱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所以我更赞成投资的理念,把一部分钱做定期存款,最起码有点儿利息,稳赚不赔,一部分做活期储蓄,方便应急,一部分做投资投到理财或者是其他方向去。
我个人认为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想要通过理财,或者是基金,或者是股票达到财富自由的程度是绝无可能的,对这方面抱以希望倒不如天天买点儿彩票,说不定就中了。我更赞成稳健的投资理念,其实目的不过是让账户里的钱不至于贬值的太多。
挣钱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在现在的大环境里。存钱更难,尤其是在炫富的朋友们里。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财富,少就努力些多挣点儿,不是怨天尤人,省着点儿花是为了不至于过不下去。多就再多挣点儿,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适当的省着点儿,不至在若干年后又被打回原形。
废话比较多,思路比较乱,多多挣钱,与君共勉!